Ascend C 算子开发进阶开篇:从 Add 算子看懂昇腾 AI Core 与算子全流程》
在昇腾 CANN 生态的技术栈中,算子是连接硬件能力与上层 AI 任务的核心载体 —— 小到简单的数值加法,大到复杂的卷积、Transformer 计算,本质都是通过算子实现硬件资源的调度与计算逻辑的执行。而 Ascend C 作为昇腾官方推出的算子开发框架,是开发者深入挖掘昇腾 AI 芯片性能、定制化适配业务场景的关键工具。对于刚入门 Ascend C 的开发者而言,直接上手复杂算子往往会陷入
前言
在昇腾 CANN 生态的技术栈中,算子是连接硬件能力与上层 AI 任务的核心载体 —— 小到简单的数值加法,大到复杂的卷积、Transformer 计算,本质都是通过算子实现硬件资源的调度与计算逻辑的执行。而 Ascend C 作为昇腾官方推出的算子开发框架,是开发者深入挖掘昇腾 AI 芯片性能、定制化适配业务场景的关键工具。
对于刚入门 Ascend C 的开发者而言,直接上手复杂算子往往会陷入 “细节泥潭”,而从最基础的 Add 算子入手,拆解其从硬件底层到开发全流程的逻辑,能帮助我们快速建立 “硬件 - 框架 - 算子” 的全局认知。本文将以 Add 算子为案例,详细解析昇腾 AI Core 的架构基础、Ascend C 的编程对象,以及 Vector 算子的完整开发流程,为后续的进阶开发打下扎实基础。
一、先搞懂:昇腾 AI Core 架构的底层逻辑
算子的运行效率,本质由其依赖的硬件底座 ——昇腾 AI Core决定。想要开发高效的 Ascend C 算子,必须先理解 AI Core 的核心结构与资源特性。
1.1 AI Core 的核心组成
昇腾 AI Core 是昇腾芯片中专门负责 AI 计算的硬件模块,其核心结构包含以下关键单元:
- 向量计算单元(Vector Unit):负责处理大规模并行的向量运算(如 Add、Mul 等逐元素计算),是 AI Core 的 “计算主力”,单次可处理 256/512 个 float16 数据(具体取决于芯片型号);
- 标量计算单元(Scalar Unit):负责处理控制逻辑、小数据量的标量运算(如循环计数、条件判断),与 Vector Unit 配合完成复杂计算;
- 内存控制器(Memory Controller):管理 AI Core 的本地内存(Local Memory)与全局内存(Global Memory)之间的数据流转,是影响算子性能的关键瓶颈之一;
- 执行调度器(Scheduler):负责调度计算单元、内存操作的执行顺序,实现计算与内存操作的 “流水线并行”。
以 Add 算子为例:当执行两个 1024 维 float16 向量的加法时,Vector Unit 会一次性处理 256 个元素(假设芯片支持 256 维向量宽度),分 4 次完成全部计算;Scalar Unit 负责记录循环次数、判断计算是否完成;内存控制器则负责将输入数据从 Global Memory 加载到 Vector Unit 的寄存器中,并将计算结果写回 Global Memory。
1.2 AI Core 的内存层级
AI Core 的内存分为Global Memory和Local Memory两个层级,二者的特性直接决定了算子的内存操作策略:
- Global Memory:是昇腾芯片的全局内存(通常为 DDR),容量大但访问延迟高,所有 AI Core 共享该内存,算子的输入 / 输出 Tensor 默认存储在此;
- Local Memory:是 AI Core 的本地内存(片上内存),容量小但访问延迟极低(通常为几十纳秒),是 Vector Unit 直接访问的内存区域。
对于 Add 算子而言,高效的内存操作逻辑是:先将 Global Memory 中的输入 Tensor 片段加载到 Local Memory,再由 Vector Unit 读取 Local Memory 中的数据进行计算,最后将结果写回 Global Memory—— 这一 “Load-Compute-Store” 的流程,是几乎所有 Ascend C 算子的内存操作范式。
二、Ascend C 的 “编程对象”:算子开发的核心载体
Ascend C 框架通过抽象出三类核心编程对象,将硬件资源的调度逻辑封装为开发者可直接调用的接口。理解这三类对象的职责,是掌握 Ascend C 开发的关键。
2.1 Tensor:数据的容器
Tensor 是 Ascend C 中表示 “数据” 的核心对象,它包含以下关键属性:
- Shape:数据的维度信息(如 Add 算子的输入 Tensor Shape 为 [1024]);
- Dtype:数据类型(如 float16、float32、int32 等,Add 算子通常使用 float16 以利用 Vector Unit 的并行能力);
- Memory Type:数据存储的内存区域(Global Memory 或 Local Memory);
- Data Pointer:数据在内存中的地址指针。
在 Add 算子开发中,我们需要定义两个输入 Tensor(x1、x2)和一个输出 Tensor(y),且三者的 Shape、Dtype 必须保持一致 —— 这是 Add 算子 “逐元素相加” 逻辑的基础。
2.2 Kernel:计算逻辑的实现载体
Kernel 是 Ascend C 中运行在 AI Core 上的 “计算逻辑单元”,是算子的核心实现部分。一个 Kernel 需要包含以下内容:
- 计算逻辑:如 Add 算子的 “x1 [i] + x2 [i] = y [i]”;
- 内存操作:将数据从 Global Memory 加载到 Local Memory(Load)、将计算结果写回 Global Memory(Store);
- 硬件资源绑定:指定 Kernel 运行所需的 Vector Unit、Local Memory 等资源。
在 Ascend C 中,Kernel 的代码是通过 CUDA-like 的语法编写的,但需要注意其与硬件的强绑定性 —— 例如,Add 算子的 Kernel 需要调用vadd接口(Vector Unit 的加法指令),而不能直接使用 C 语言的+运算符(后者会被编译为标量运算,无法利用并行能力)。
2.3 Op:算子的封装与调度接口
Op(Operator)是 Ascend C 中面向 Host 侧(CPU)的算子封装接口,其核心职责是:
- 参数校验:检查输入 Tensor 的 Shape、Dtype 是否合法(如 Add 算子的 x1 和 x2 必须 Shape 一致);
- 资源调度:根据输入 Tensor 的大小,规划 AI Core 的计算资源(如分块处理大 Tensor);
- Kernel 调用:将输入 Tensor 传递给 Kernel,并调度 Kernel 在 AI Core 上执行;
- 结果返回:将 Kernel 的计算结果(输出 Tensor)返回给用户。
Op 是算子的 “对外接口”—— 开发者在调用算子时,直接使用的是 Op 的接口,而无需关心 Kernel 的具体实现。例如,当我们调用AddOp(x1, x2)时,实际是通过 Op 完成了参数校验、资源调度和 Kernel 调用的全流程。
三、Vector 算子开发全流程:以 Add 为例的 “写 - 编 - 跑”
Add 算子是典型的Vector 算子(即基于 Vector Unit 实现并行计算的算子),其开发流程可以总结为 “定义原型 - 编写 Kernel - 编译 - 运行验证” 四个步骤,下面我们详细解析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。
3.1 步骤 1:定义算子原型
算子原型是 Op 的 “说明书”,用于声明算子的输入、输出及参数约束。在 Ascend C 中,算子原型是通过宏定义实现的:
c++
// 定义Add算子的原型
REGISTER_OP(Add)
.INPUT(x1, TensorType::FLOAT16) // 输入1:float16类型的Tensor
.INPUT(x2, TensorType::FLOAT16) // 输入2:float16类型的Tensor
.OUTPUT(y, TensorType::FLOAT16) // 输出:float16类型的Tensor
.REQUIRE(x1.shape() == x2.shape(), "Input shapes must be the same") // 参数约束:输入Shape必须一致
.SET_OP_CONSTRUCT_FUNC(AddOp::Construct) // 绑定Op的构造函数
.SET_TILING_FUNC(AddOp::Tiling); // 绑定Tiling(分块)函数
在上述代码中,我们明确了 Add 算子的输入输出类型、参数约束,并绑定了后续需要实现的 Op 构造函数和 Tiling 函数 —— 这一步是算子开发的 “前置约定”,确保框架能正确识别算子的接口规范。
3.2 步骤 2:编写 Kernel 计算逻辑
Kernel 是 Add 算子的 “计算核心”,需要实现 “Load-Compute-Store” 的完整逻辑。以下是 Add 算子 Kernel 的示例代码:
c++
// Add算子的Kernel实现
__global__ void AddKernel(
const half* global_x1, // 输入x1的Global Memory指针
const half* global_x2, // 输入x2的Global Memory指针
half* global_y, // 输出y的Global Memory指针
int64_t size // Tensor的元素数量
) {
// 1. 分配Local Memory空间(AI Core的片上内存)
__local half local_x1[256];
__local half local_x2[256];
__local half local_y[256];
// 2. 计算当前线程负责的分块ID
int block_id = blockIdx.x;
int block_size = 256; // 每个分块的大小(匹配Vector Unit的宽度)
int start = block_id * block_size;
int end = min(start + block_size, size);
// 3. 将Global Memory中的数据加载到Local Memory
memcpy(local_x1, global_x1 + start, (end - start) * sizeof(half));
memcpy(local_x2, global_x2 + start, (end - start) * sizeof(half));
// 4. 调用Vector Unit的加法接口(vadd)完成并行计算
vadd(local_y, local_x1, local_x2, end - start);
// 5. 将计算结果从Local Memory写回Global Memory
memcpy(global_y + start, local_y, (end - start) * sizeof(half));
}
在上述代码中,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关键点:
- Local Memory 的分配:
__local关键字表示该内存是 AI Core 的片上内存,访问延迟远低于 Global Memory; - 分块处理:将大 Tensor 分成 256 元素的分块(匹配 Vector Unit 的宽度),确保每个分块能被 Vector Unit 一次性处理;
- Vector API 的使用:
vadd是 Ascend C 提供的 Vector Unit 加法接口,能实现 256 个元素的并行加法 —— 这是 Add 算子高性能的核心原因。
3.3 步骤 3:编译算子
编写完 Op 和 Kernel 的代码后,需要通过昇腾算子编译工具(msopgen)将代码编译为框架可识别的算子文件(.so 动态库)。编译命令如下:
bash
运行
# 编译Add算子
msopgen build \
--op-name Add \
--source add_op.cpp \
--output ./output \
--target ascend310b # 目标芯片型号(如昇腾310B)
msopgen工具会完成以下工作:
- 检查代码的语法正确性;
- 将 Kernel 代码编译为适配目标芯片的二进制指令;
- 将 Op 代码封装为框架可调用的接口;
- 生成包含算子信息的配置文件(如 op_info.json)。
3.4 步骤 4:运行验证
编译完成后,我们需要编写测试用例验证 Add 算子的正确性。以下是基于 C++ 的测试代码示例:
c++
#include <iostream>
#include <vector>
#include "add_op.h" // 包含Add算子的Op接口
int main() {
// 1. 准备输入数据(1024维float16向量)
std::vector<half> x1_data(1024, 1.0f); // x1的所有元素为1.0
std::vector<half> x2_data(1024, 2.0f); // x2的所有元素为2.0
std::vector<half> y_data(1024, 0.0f); // 输出y的初始值为0.0
// 2. 创建Tensor对象
Tensor x1(x1_data.data(), {1024}, TensorType::FLOAT16);
Tensor x2(x2_data.data(), {1024}, TensorType::FLOAT16);
Tensor y(y_data.data(), {1024}, TensorType::FLOAT16);
// 3. 调用Add算子
AddOp add_op;
add_op.Run(x1, x2, y);
// 4. 验证结果(y的所有元素应为3.0)
bool success = true;
for (int i = 0; i < 1024; ++i) {
if (y_data[i] != 3.0f) {
success = false;
break;
}
}
if (success) {
std::cout << "Add算子验证成功!" << std::endl;
} else {
std::cout << "Add算子验证失败!" << std::endl;
}
return 0;
}
运行测试代码后,若输出 “Add 算子验证成功!”,则说明我们开发的 Add 算子能正确完成计算 —— 至此,一个完整的 Vector 算子开发流程就完成了。
结语
通过 Add 算子的案例,我们不仅掌握了 Ascend C 算子的开发流程,更建立了 “硬件(AI Core)- 框架(Ascend C)- 算子(Add)” 的关联认知:AI Core 的 Vector Unit 决定了算子的并行计算能力,Ascend C 的 Tensor/Kernel/Op 对象封装了硬件的调度逻辑,而分块、内存操作等细节则直接影响算子的性能。
对于进阶开发者而言,Add 算子的逻辑虽然简单,但它包含的 “分块策略”“内存层级优化”“Vector API 使用” 等思路,是所有复杂算子(如卷积、Transformer)开发的基础。在后续的文章中,我们将深入解析 Host 侧的实现细节、算子开发的工程流程,以及更复杂的 API 使用技巧,帮助大家逐步掌握 Ascend C 的高阶开发能力。
2025年昇腾CANN训练营第二季,基于CANN开源开放全场景,推出0基础入门系列、码力全开特辑、开发者案例等专题课程,助力不同阶段开发者快速提升算子开发技能。获得Ascend C算子中级认证,即可领取精美证书,完成社区任务更有机会赢取华为手机,平板、开发板等大奖。
报名链接:https://www.hiascend.com/developer/activities/cann20252
下一篇预告:《Ascend C 进阶:Host 侧实现的 4 个核心操作(Tiling/shape 推导 / 注册)》
更多推荐




所有评论(0)